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南柯梦主人公 > 第95章(第1页)

第95章(第1页)

西山不见采薇人,唯见山中白骨陈。

许是此间多义士,直言草木亦周臣。

诗呈到纱帐处,其中之人叹道:“姑娘这是……算了,拿过去,出下一首吧。”

大概是因为上一首带了“臣”字,这次的题目是“君臣”,摇出的则是十灰韵,依旧限七绝。皎皎不禁吐槽这题目又大又空,让人无从下笔,所以写了好几种内容,最后选定了其中一种誊写下来:

长安胜日今何在?唯有渔阳战鼓哀。

昨夜九重宫阙里,君王何事问蓬莱?

纱帐中人沉吟良久:“用唐玄宗之典,细细品来,竟有三种君臣关系,读来也有三种不同的意思。”又似乎十分感慨,连念了两次“君王何事问蓬莱”。

皎皎却没什么心情听他品评,可能写了太久,有些渴了,手脚也有些冰冷无力,而且可能由于刚才的题目太难,导致自己写完了依然有些心烦意乱。

老先生那边写下了下一次的题目——“复礼”,限七绝。题目挂起,轮盘则是摇出了十一尤韵。韵匣送来的时候,皎皎正以手支颐略作休息,瞟了一眼题目,不由苦笑一声。

复礼?是觉得克己复礼,一切问题就都会从此消失吗?可惜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论克己复礼,王莽倒是忠实地践行了,想要以此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可结果却是身死国灭,令人不胜唏嘘。皎皎摇摇头,提笔写下:

千夫所指欲何求?大厦将倾水满舟。

旧礼不平天下事,此生原是罪山丘。

纱帐中人接了诗,却并未品评,也未送去给老先生,只是吩咐仆童让先生直接出下一首的题目。

梅任行在诗取走时瞥过一眼,待反应过来出于统治需要,人们对于王莽的印象只有“篡”和“伪”,并不像俯仰山那么客观时,诗却早已被取走呈到了纱帐处。好在那人将其留了下来,并未借题发挥,但依旧有些后怕,又觉得那人也许真的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单纯想要皎皎为他写几首诗吧?

老先生并未看到《复礼》一诗,所以这次的题目是“思归”,七绝,轮盘摇出了五微韵。看着仆童送来的韵匣,皎皎暗叹自己这次是既逢上窄韵,又遇上写烂了的题目,正无头绪,却忽然想起一个人,于是略一思索,写下:

南阳一夜秋风起,便解青丝作雪飞。

二十七年今去也,先生何故不曾归?

诗呈到纱帐处,其中之人叹道:“当年的童子也许就是这样等了一年又一年,等到愁白了头发,也没有等回他的先生吧。‘何故不曾归’,二十七年之前,是忙于匡扶社稷,归不得;二十七年之后,是已魂归泉下,归不得。两地秋风,却是一处相思,一处长眠……”

老先生接过诗,过了好一会儿,才抖擞精神,写好了下一首的题目。这次的题目是“补天”,限七绝,摇出的是一东韵。皎皎并未多作思索,一挥而就:

天间一捧苍黄水,多少生灵苦海中。

浩荡青冥如可补,何哀埋骨乱芦东?

纱帐中人念了两遍“如可补”,方遣仆童将诗送去左边书案。新的题目挂起,是“理水”,仍是限七绝。轮盘摇出的仍是一东韵,所以韵牌匣子也便没有撤换。

皎皎道:“师兄,禹的父亲,鲧,治水用了几年?”

梅任行道:“九年。”

皎皎道:“那他死在哪里?”

梅任行道:“羽山。”

皎皎点点头,提笔写道:

汤汤洪水盈天下,浩浩襄陵息壤空。

九载苍生多饿死,羽山之后几时终?

纱帐中人读罢,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姑娘似乎对《尚书》很是熟悉,能够随手化用。只是为什么是‘苍生多饿死’,而不是死于洪水呢?”

皎皎暗道,《尚书》佶屈聱牙,我才不熟悉呢,只不过课本上有节选,又在《故事新编》中看过罢了,等等,为什么这么多题目——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印象太深,所以直把内容往上靠:“洪水初次来时,确实有很多人死于洪水,活下来的人会迁至相对安全一点的地方。”

那人道:“既然安全了,为什么还会饿死?”

皎皎趴在书案上:“师兄,我好累。你帮我说吧。”

梅任行点点头,代为答道:“因为不能长久,水必须要治理。洪水势头太猛,可挖掘荒地之土费时费力,那时不懂施肥,需要轮耕维持土壤肥力,所以鲧拿开垦耕种后正在休息的土壤修筑河堤。若是洪水自此而绝也就罢了,可堤坝越修越高,洪水却依旧泛滥,人们可以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少,自然会‘苍生多饿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