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凑小说

贴凑小说>刻着字的石头 > 030 季札挂剑(第1页)

030 季札挂剑(第1页)

030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山东嘉祥县宋山村出土。画面分四层,本图在第一层。

古代的吴国在今江苏、上海的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它的开国始祖是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太伯(泰伯)和仲雍(虞仲)。当时周的王位想传给他们的弟弟季历及其子昌(也就是周文王)。太伯和仲雍为了让贤,避免嗣位的矛盾,便一起逃到江南,“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自此以后,才将这块当时未经开发的“荆蛮之地”称作“句吴”。

江南是个山灵水秀、田美土肥的富庶之地。苏东坡就说这里的人是吸收大自然的神韵长大的:“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绿。”所谓“吴侬细语”,是说这个地方的人讲话细软柔美,就像唱歌一样。可是不知为什么,竟起了个大喊大叫的国名,称曰“吴”。《诗经·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吴,喧哗也。

吴国起初是个小国,谈不上发达,到春秋后期才兴旺起来。吴国的国君,至19世孙吴王寿梦开始称王,战国时期一度非常强盛。寿梦有四子,最小的公子称季,叫季札。吴王很喜欢季札,说他最贤,要把君位传给他,可是他多次推让,辞不受位,最后还是长子诸樊做了吴王。季札封于延陵(大约在今常州、江阴、丹阳等吴地沿江一带),称“延陵季子”;后来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

季札是个非常潇洒、高雅的公子,并且颇有泰伯的遗风。他坚持不做国君,却喜欢周游,增广阅历,了解民情,广交朋友。那时,诸侯使大夫到各国访问曰“聘”。季札曾历聘鲁、齐、郑、卫、晋等国,素以多闻著称。吴王余祭四年(前544)他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代的音乐歌舞时,深加分析,联系时政,说明了周朝和诸侯的盛衰大势,颇有见地。

季札挂剑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画面分四层,多为历史故事,本图在第一层。左边一个坟堆,坟上长树,旁置一剑;坟前有供品,季札与随从跪拜。

史书记载有一个季札“挂剑”的故事,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和三国时期的漆器上都有表现。他出国访问时路过徐国,看出了徐君很喜欢他的宝剑,但在当时又不能马上赠送,因为还要继续北上,大夫是必须佩剑的。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以铸造兵器闻名,有所谓“吴刀”“吴钩”者。后来还出了个铸剑的高手干将,他所铸造的剑称作“吴干”。《吕氏春秋·疑似》说:“相剑者之所患(忧患,担忧),患剑之似吴干者。”在当时,徐君认识了季札,看到他的佩剑,无疑是会羡慕的。遗憾的是,当季札访问回来,又路过徐君之地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为了履行他心中的诺言,在祭拜徐君之后,把剑挂在了他的坟头。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反)吾心哉!”

季札的做法,可能有人不理解。从表面看,人都死了,把剑插在坟头上还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所表现的,不在于具体的物,而是人的一种感情和精神,是做人的一种崇高。《太平御览》的编者很理解这一点,他将这个人事故事分别编在了“心”之类和“信”之类。这是很有道理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