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擅长的课,大概也就是蒙语了吧,毕竟整个宁寿宫都说蒙语,这才是胤祺的母语呢。
总之,就胤祺那个水平,随便来个阿哥都能超过,舒宁觉得皇上这个安慰一点效果都没有。
“大概是胤祾长得早些吧,现在都还小,等十五六岁的抽条的时候,那才能看出来身高呢。”舒宁说。
不知道是舒宁哪个字没说对,皇上的笑意忽然没了,转而变得惆怅,和舒宁说:
“大阿哥也十六了,前两天孩子都有了,是做阿玛的人了,可还是不懂事,朕登基的时候才八岁,却比他好多了。”
舒宁懂了,皇上还是觉得大阿哥这个时间搞出个孩子出来不好,但皇上又不忍心说他不孝,所以说他年纪小不懂事。
“胤褆怎么能和皇上比?”
“朕只希望阿哥们有朕的一半就够了,可他竟然连一半都没有,真是令朕伤心。”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对于胤褆来说,太皇太后和他实在是离的太远了,算起来,太皇太后是他的曾祖母,按道理也就是齐衰三个月,福晋是早产,所以的确是过了三个月才有的这个孩子。
可是太皇太后和皇上实在亲近,皇上自己都还没能接受太皇太后的死的时候,胤褆早早的就将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皇上难免不高兴。
于是舒宁搬出万能答案:“皇上也说了,胤褆还小呢,再长长,兴许就懂事了。”
“可朕看着,胤礽就比他懂事多了,还亲自为太皇太后写了祭文。”
“毕竟是皇上您亲自带大的,太皇太后去了的时候,我也在场,太子爷还匆匆刚过来见了太皇太后一面呢。”
这很难说是巧合,舒宁更倾向于是有人报信,毕竟其他阿哥都是内务府一个一个的通知的,顾问行一直在忙,或许是皇上身边其他太监,但也可能是顾问行嘱咐的他徒弟,舒宁不知道。
皇上对胤礽的做法显然很满意:“胤礽是个好孩子,朕没白教他。”
皇上在舒宁这里坐了坐,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又用了饭才走的。
因为皇上叮嘱她要去多去苏麻喇姑那里看看,舒宁遵旨,经常过去和苏麻喇姑说说话,有时也会提到几个孩子的事情,这也是难免的事情。
上次看皇上的样子也是还没想到送个孩子给苏麻喇姑养这件事,苏麻喇姑自然也不知道,和舒宁讨论起孩子十分自然。
舒宁甚至在这里听到了皇上小时候的事情:“太皇太后对皇上是极严格的,书必须读一百二十遍,皇上刚刚登基那会儿小,读不完,还想着混过去,谁知道太皇太后专门派了人数,皇上赖不过去,只好继续读。”
皇上刚刚登基那会儿也就是八岁,但舒宁之前算过,这实际上虚了一岁,再加上他登基的时候还没到生日,其实也才六岁,搁现代也就是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而已,又没有同学,老师还很严格,不想上学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皇上都是自诩他从小读书就一定要读一百二十遍,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神,原来这是太皇太后要求的?
舒宁笑着说:“这种事情姑姑也告诉我,要是姑姑继续说,我可不敢再听了。”皇上的笑话不是谁都能说的,苏麻喇姑说可以,舒宁说,就不一定可以了。
“不过我倒是可以给姑姑说几个胤祾和舒颜小时候的事情,因为这个名字汉语说有点像是银铃,胤祾刚出生的时候我老是拿银铃逗他,一晃,他就笑呢。舒颜更是和猫玩儿躲猫猫,是您说好玩儿吗?”
和苏麻喇姑说了好一会儿的话,舒宁正打算走了,谁知道苏麻喇姑却开口留客:
“我有个不情之请,能否请定妃娘娘听我一言?帮我个忙?”
第77章支点请求
“皇上已经建好了太皇太后安置的奉殿,太皇太后也已经送过去了,奴婢留在宫里无用,索性去奉殿给太皇太后守灵,也算是全了这一世的主仆情分了。”
苏麻喇姑说的很诚恳,她是真的想要去陪伴太黄太后,但这个请求,舒宁其实是很为难的,因为皇上大概率是不会答应苏麻喇姑的。
舒宁看着眼前的苏麻喇姑,体型中等,身材干瘦,漏出来的皮肤上每一寸都是岁月的痕迹,甚至就连眼白也都是略微昏黄的,是十足的老人了。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这个时代能活到七十岁,已经是很稀有的情况了,村子里若有这样一位老者,只怕都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年岁了。
太皇太后也没比苏麻喇姑大多少,苏麻喇姑已经在一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离开人世的岁数了。
而守陵,其实是一个很艰苦的事情,陵墓都选在什么地方呢?
风水宝地。
这也就意味着,这地方一般都荒无人烟,远离世人,除开后世子孙前来祭祀的时候,守陵的生活是清苦的,孤独的。
哪怕是清代守陵都要求根正苗红的宗室或八旗子弟,给的俸禄还不少,可苏麻喇姑估计早已不在乎金钱了。
舒宁的眼睛随便一扫,就是太皇太后和皇上赐下来的珍品,每一件都价值千金。
守陵吃不好睡不好的,就算是年轻人,也不一定能受得了这个苦,苏麻喇姑已经七十了,皇上是不会叫她去的。
苏麻喇姑看出了舒宁的为难,立刻道:“是奴婢说错话了,请定妃娘娘恕罪。”
舒宁连忙否认:“姑姑别这么说,只是我想着,皇上大概是不愿意姑姑去的。”
苏麻喇姑:“其实我也知道,皇上是希望我留下来,但我在宫里快一年了,又能干什么呢?还不如去太黄太后身边服侍,这是我干了一辈子的事情,已经离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