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转头看了一眼周亚丽,开了个小玩笑,“也许真正卖出去的,还没有你送出去的多。”
周亚丽果然咧嘴直笑,“哪有你这样说自己的。”
陈凡笑着叹了口气,“事实如此啊。”
话说回来,现在海外华人、包括外国人,对国内的印象有点割裂。
李先生的作品,那是畅销全球,甚至被某些人奉为“圣经”,长盛不衰。
但是对国内其他文化作品,基本上都难以接受,只有极少数“红色经典”才被追捧,除此之外,一概表示拒绝。
电影、小说,包括音乐,都是如此。
8o年代初,广州某唱片公司录制了一张唱片,里面都是在国内传唱极广的歌曲,送到香港行,结果无人问津,甚至被批评“落后”,还不如听粤剧。
现实就是如此,所以陈凡根本就没想过,占老舅的便宜,把自己的作品送去美国出版。
那纯粹是自取其辱。
当然,不是说不能借用这个资源,只不过要换其他作品而已。
短暂的沉默后,周正东抬起头问道,“听你的话,对美国图书市场似乎也有不少了解?”
陈凡笑道,“还好吧,其实国内一直都有专门的部门在关注海外文化市场,许多在美国畅销的作品,也有买回来作为参考,其中不少书我都看过,所以了解一点。”
周正东立刻说道,“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书在美国最受欢迎?”
陈凡笑了笑,说道,“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种类,一本书是否能够畅销,要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
比如说,据我了解,整个7o年代,美国都在‘大滞涨’,老百姓收入减少,没钱去消费,按照之前经济学家的理论规律,这时候市面上的物价也会相应地降低,至少以美国人的历史经验来看基本都是这样。
但是恰恰相反,物价不仅没有降低,还在持续暴涨。
在此之前,新出生的美国人都被父辈告知,只要足够勤奋、忠贞、安分,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美国梦’会承载每一个人的梦想。
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巴掌。
所以这种背景下,表达迷茫、反思、质疑,乃至于宣泄、破坏这样的作品,会非常受欢迎。”
听到这话,周亚丽立刻脱口而出,“教父?!”
陈凡则转头看了看她,“什么教父?”
教父他当然知道,69年小说出版,一经上市便风靡全美,随后于72年被改编成电影。
对,就是抱着一只猫说“你甚至不愿意叫我一声教父”的那个。
可现在他只能装作不知道。
因为这本书并不在外文资料的采购清单上,这本描述“黑手党”、“仇杀”、“民间疾苦”的书,属于彻彻底底的“糟粕”,必须弃之如敝履,还要吐三口唾沫。
其实在陈凡看来,这本书就该引进来,让广大群众看看,美国人民是如何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省得一些人总以为国外就是天堂,成天到晚的想润出去当四等人。
周亚丽见他不知道,便简单解释,“就是一部讲述复仇的电影,在美国很受欢迎,剧情跟你说的破坏差不多。”
陈凡“哦”了一声,便不说话了,继续开他的车。
这时车子已经开出省城,行驶在国道上,后面跟着的轿车不得不鸣笛,提醒陈凡不要开太快,他们跟不上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