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十年的二月三日,市产监糜顾景、明非默二人来到立政殿禀告急务。二人伫立在一旁,郑丽婉翻阅着二人呈递的奏折。奏折的内容很简单,石炭(就是之前俗称的黑石)价格飙升!石炭价格从过去的十钱一石(十斗、一百二十斤),在去年开始陆续飙升,已然来到了二十钱至二十八钱之间!要知道,如今大唐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石炭了,冶炼、民间、军方、乃至是蒸汽列车都离不开石炭了。而缘由奏折里也直接说明了,由于木材产量限制,毕竟民间用木地方太多,很多地方都有限制政令,保证民间木材供应。毕竟大唐境内,伐木的人就那些,而且资源伴随着近几年的大唐飞速发展,就近木材资源连年锐减,伐木成本越发高昂。郑丽婉沉默片刻,转而把奏折放在一旁:“民间取暖,以木炭为主吧。至于木材,直接从国外贸易获取,这点贸易顺差,大唐还是能够承受的。顺势,还能再为民间增加一些就业岗位。”糜顾景:“娘娘,若是一昧从国外引入木材,这笔开销只会越变越大了。木材本就是我国民间经济的基础原料之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我国的经济安全隐患越发显眼。”郑丽婉:“嗯那些偏僻的县乡,用起来吧。适当提高一些木材的价格,同时责令地方促进烧炭行业的发展。石炭、木材这两项,走贸易的路子,能缓解一下就缓解一下。”“是,臣等遵旨!”糜顾景和明非默离开后,郑丽婉让人传中书省的薛元超、房遗爱、马周、于立政几人前来。“臣等拜见圣后!”“嗯,都免礼吧。本宫叫你们来,无非是今日市产监送的这份奏折。你们看看,各抒己见。”几人接过奏折,凑在一起看了看,半晌将奏折归还。房遗爱:“回禀娘娘,微臣以为长此以往下去木材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道软肋,何况木材还是我国所有产业的基础资源之一,断不可过度依赖他人,哪怕是未来的问题,也应该防患于未然。”于立政:“眼下看来,没有比从他国身上获取更简单的了。石炭矿、木材等资源,他国消耗必然比不上我国这般商业、工业繁盛的国家大。”薛元超:“微臣附议,据目前来看,石炭可谓是不可再生的必要资源。现今,我国地方军区的过冬物资里面,也有大量石炭、木炭作为必要军备物资。乃至,军方的十支铁甲舰队,一旦全部服役,那石炭和木炭的消耗量只会更高。比起木材,石炭和木炭更加耐烧,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同时,还能减少大量的成本。”大唐如今也出现了现代战略物资的紧缺问题了,越来越有现代石油争夺战的味道了。郑丽婉身旁的徐慧提醒道:“不仅如此,还有我国的火药也对木炭需求不小,而这直接涉及到了我国的晋阳炮弹药生产的关键。”郑丽婉:“我国如今的粮食产量如何?”薛元超:“回禀娘娘,近几年虽然根据生育奖惩制度,有效压制了人口新增。但,粮食产量如今看来我国也不过是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倘若西域那里的农业发展更进一步,兴许能够有所改善。”郑丽婉问这个问题,薛元超等人也瞬间心领神会。用粮食从别国换,以国家贸易的方式来。可眼下,大唐的粮食产量虽然庞大,但消耗也十分惊人!很简单,人口庞大、军方需求也不小,还有塞外的硬性需求。现在这个话题的解决方案,已经彻底明朗了。薛元超等人主张的,抢!没错,一如过去的东宫尿性,本质上不会改变的。没辙,大家都是东宫出身,何况抢这个法子已经经过李承乾的实践得到了最好的证明!能抢为啥要费心费力的找麻烦事情?我们大唐四十万多万精锐常备军!你当他们是吃干饭的吗?军方一年七百五十万的军费,你以为是没意义的吗?而郑丽婉有些不愿意动用军方去争夺资源的打算,说白了就是防止资源的剧烈消耗。要知道,大唐如今打仗,可不是单纯的打人和粮食了,而是打战略物资和军事储备了!一旦调度作战军团,那可就不是一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以形容的了。破阵军必然出征协助,晋阳炮需要调动驮马协助运输,还有弹药的支援;主力部队也不再是给口吃的就行,军备、奴隶、战马、盐铁、各类后勤都要投入,其中面粉、土豆、油、肉、精草料、豆类都在其中,一支六千人完整编制的军级部队,以上所有物资的维持,一个月就最少都要近万贯,更别提完整建制的多个军团组建了,三万大军一个月的维持耗费直接成倍增长,少了九万贯就是扯犊子的。一旦打起仗来,更是吞金兽的存在,一个月怎么也要十五万贯。调动军方是最高效的资源获取手段,但在此期间,国内的生产力也会受到影响,规模小还好,短时间内没啥问题。可一旦出现意外,形成持久战,跟西藏高原那样打个半年,那可就真的不好预测了。,!郑丽婉在乎的不是钱,而是国内现有的紧缺资源,这才是重中之重。发展到大唐现在的地步,国家层次在意的不是货币数量,而是货币数量对应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里的资源储备。郑丽婉思虑再三,回复道:“这样吧,先从国内的木炭扶持,各国贸易下手吧。西域、塞外,也把石炭矿产开掘出来。如果最后还不够本宫再考虑武力夺取。”“臣等遵旨!——————”众人离去后没多久,大安宫的侍从急忙赶来。“启禀娘娘,太上皇油尽灯枯,令我等前来传召您。”郑丽婉神色依旧,起身阔步走向殿外:“走吧。”来到大安宫的紫宸殿外,早已人为满患,二凤的兄弟们、在京的儿子们,都已经在这里了。郑丽婉的到来,众人纷纷弯腰行礼来到殿内,李泰、李治这俩亲儿子,还有李德志和沙赫尔,外加杨妃等一众妃嫔。“父皇,儿臣来了。”二凤躺在床上,此时此刻一如昔日的李渊枯萎之色。“丽婉朕也要去寻你母后,还有父皇、高明他们了”二凤看着郑丽婉,说道:“为父只有最后一个问题”郑丽婉沉默片刻,说道:“父皇想问什么?”“承明后是谁?”二凤一双沧桑的双眼,直直的注视着郑丽婉的双眼。但,郑丽婉双眼没有任何变化。郑丽婉却突然避开了二凤的注视,而这沉默的举措,却也让二凤瞬间脸色出现了释怀“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终究也和为父一样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一个李承乾啊!不负当代,余后不闻呐!私以大德,后无可言啊!哈哈哈哈哈哈”二凤突然癫狂的大笑起来,这一刻,二凤已经明白了一切。因此,他释怀了,并不愤怒,而是拨云见雾般的明悟了。最终,二凤的手垂落而下,闭上了眼睛。至此,贞观时代的最后代表,也就此落幕了。二凤将这个未来的答案,带入了昭陵之中。而未来这个答案揭晓之际,必然引起天下之哗然。还是那句话,二凤从过去的迷茫和不解,慢慢的从李承乾和郑丽婉的一切举措上,也缩小了猜测的范围,而如今郑丽婉这一避开视线的举动,已经让二凤彻底确定了答案。二凤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且还说李承乾和他一样,后面八个字,也是隐晦的表达了他的看法。他不生气,因为他理解李承乾,这个与他朝夕相处这么久的儿子,知子莫若父。不负当代,余后不闻。私以大德,后无可言。这是李世民对李承乾这个儿子最精简的评语。没有辜负当代所有人;但也对他身后的一切都不管不顾了。明明有私心,却也显的无私;后人甚至都无话可说。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无愧当代华夏黎民,但他闭眼之后,却也再也不顾华夏分毫。他为了李德志这个儿子,直接撇弃了大唐的未来,这一点连后人都没法批评,因为华夏的文化如此,任何一个父亲都会以自己的骨肉为首要!可以赌上了自己的一生,但也绝不会为了华夏而牺牲自己的儿子和后人一分一毫!这就是李承乾、唐平祖、承启盛乾大帝的觉悟与选择。无愧承明与华夏,也无愧自己的儿子与后人。“陛下!!——————”“父皇!!——————”伴随着李世民的生机消失,殿内一瞬间哭声此起彼伏、嚎啕一片。至此,初唐也算是彻底进入了闭幕环节。开国之君高祖、兴盛之君太宗、强盛之君平祖,李唐爷孙三代的离去,也象征着承明治世即将步入落幕。承明十年二月三日,大唐贞观皇帝崩于紫宸殿。庙号:太宗;尊号:天可汗;帝号:贞观帝;谥号:文皇帝。太宗文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秋天,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太宗开朝初,册立平祖为储。平祖为储多智,不设东宫之务,议国以私奏圣。太宗多以平祖奏悦,复以群臣以议落实。日渐久远,贞观以父准之,子以奏之。当下,数众臣公而怨,然为平祖少年之功而慑服。贞观九年,平祖北定突厥,瓦其族群,还以北安十余年,至此游牧无有犯边者。太宗迁平祖任中书以令中书,授太子妃从一迁特等以行章正。然平祖受以中书而无亲至,实以挂名,旧以中书之例。贞观父子以主辅而兴大后,奠以承明之盛况,成以大唐以尊天下。千古未有父子之君臣。:()承明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