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娶和丧礼,在现实中的农村中,依然起着聚集整个家族成员或全村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昨天,周西峰本家的一个伯伯亡故,本家族的成员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
在守丧的时候,大家才算真正地聚在一起,不时地交流着近年来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外面的见闻和感想……
当然谈话内容更多的是一年赚了多少钱?有对象没有?孩子生了没有?等等。
传统观念认为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赚钱,不管在外面干什么,多么辛苦和生活的不容易,只要能带回来很多钱,就是有出息的。
在周西峰老家的男女青年,如果考不上高中或者大学,就会外出学手艺,一般是学习建筑和木雕。
前二三年,还是学徒的时候,非常辛苦,报酬也很低。等到技术学成,成为熟练工或者当上包工头,收入便能飞速增长。
在外出辛苦打工赚钱的男女青年,回到老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盖房子。
许多人本身就是搞建筑的,自己家盖房子,在技术上不成问题。所以老家的房子往往盖的又高又气派,一般都有三层,甚至四层五层。
经济条件好的人,就会里外进行装修,完全不亚于城市里的别墅。
条件差一些的人,就会用红砖先盖上三四层,等待以后有钱了,再进行里外装修。
坐在国道、省道、县道的汽车上往农村看,非常显眼的就是一排排三四层、或粉刷或红砖的房子,对外显示着村庄的富裕程度。
其实这些房子,许多时候都是空着。
过年才回来居住的青年人,根本用不了几间房子,年纪渐渐大起来的父母亲为了省却下上楼梯的麻烦,平时就住在一楼。
一部分经济条件好的人,为了节省打扫整理很久没有居住房子的时间,干脆就住在城区价格合理的宾馆里,一般也就住上一个星期左右时间。
为了建造这幢房子,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外出打工。毕竟当包工头赚大钱的人还是不多的。
在周西峰老家,光靠农田的劳作,只能是混个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积攒下来。应该说外出辛劳的打工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在农村,有两类家庭,他们往往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孤寡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就比较艰难。
现在虽然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也只是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大人们内外应付、心力交瘁。
更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收入却不尽如意。
国家早就不负责分配工作,大学毕业之后有时只能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的那些童年伙伴衣锦还乡,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
周西峰原先除了单位的工资奖金外,没有什么其它收入,属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群体。
自从担任领导专职秘书和成为县委书记后,时不时地会收到红包,里面的数额不多,周西峰也很难退回去,其实他的年收入比许多做生意的人收入还要高。
当然,如果他现在愿意接受王刚这样的老板的资助和红包的话,那么财富积累还要厉害。
只是周西峰不愿意轻易被人收买,也不愿意以后受制于人。
潘鹏云与傅睿聪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