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他又忍不住咽了口口水,道:“不过山楂煎肯定没有樱桃煎好吃的!”
苏辙无奈摇摇头,是哭笑不得。
比起苏轼来,他很快就接受了天庆观的日子。
书院中十人住一间房,五人睡一个大通铺,每日起床灭灯都是规定了时间的,灭灯后不可言语。
用饭时分餐而食,若是不够可要再去打,伙食虽不算好,但起码每顿都是有肉菜的,甚至每日还有果子吃。
院中把这些学童分成了五个班,不以年纪划分,却是以学问划分,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班。
毕竟好些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并未启蒙过,并不识字,道士们要先给他们启蒙。
苏轼被分在了“丙”班。
按理说,苏辙该是被分在“戊”班的,可苏轼却找到了张易简道长,表示他们兄弟两个想在一起。
苏轼先是将苏辙夸了又夸,表示愿意与苏辙一起在“丁”班。
一来是苏辙也就认识几百个字而已。
二来是程之元等人也在“丙”班。
谁知张易简道长却将苏辙与苏轼两人都放在了“丙”班,更道:“……你不是说苏辙向来聪明吗?既是如此,想必‘丙’班的课业他也是跟的上的。”
苏轼:???
苏辙:???
也就是说,他再次躺枪了?
兄弟两人出来时皆是垂头丧气。
原因很简单,“戊”班教的是孩童认识启蒙,“丁”班教的是《百家姓》、《千字文》、《童蒙训》等一些浅显易懂的读物,而“丙”班则已开始学习《论语》、《孟子》、《书经》、《诗经》、《易经》和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春秋》等书。
当然,想要考中进士不是将这些书籍死记硬背就行的,而是以这些书为科举之根基,继而发散,所以对这些书籍要了解的十分透彻。
苏轼想的是就算弟弟聪明,可这么多书要记要背,他哪里受的住?
而苏辙想的则是,自己不过三岁出头,就要被这应试教育迫害了吗?
兄弟两人是长吁短叹。
可就算如此,他们刚回去,清风子就已差了小道士将苏辙所需用书送了过来。
这些书整整齐齐码在桌上,毫不夸张的说,简直比苏辙整个人都要高。
苏辙见状,又是长长一声叹息。
一旁“丙”班的学童们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这些学童中大多是七八岁的年纪,甚至还有十来岁年纪的,再过上几年,都能成亲生子,如今他们中混了个乳臭未干的小崽子,这叫他们心里如何好受?
程之元先前叫苏辙当众落了面子,本就怀恨在心,如今更是率先挑事道:≈ap;ap;ap;ap;ldo;呵,真是好笑,有些人凭着家中与道长的交情就能走后门,这叫我们这些勤学苦读考进≈ap;ap;ap;ap;lso;丙≈ap;ap;ap;ap;rso;班的人如何自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就你这乳臭未干的小毛孩都想进‘丙’班?就等着下月底考试垫底吧!”
各班考试一季度一次,考试不合格者则依次下刷,许多无心向学者被分到“戊”班若态度不改,则会被劝退。
不过,一般学童都是好面子的,真有那等七八岁的知晓自己要去“戊”班念书,自己就卷了铺盖灰溜溜回家去了。
不得不说,张易简道长这法子甚好,将进学的机会都留给那等一心向学之人。
随着程之元话音落下,不少学童都纷纷附和起来。
苏辙却是神色不变,正色道:“你是觉得道长不公允吗?”
这……这等话,程之元可不敢随便乱说的。
不说张易简道长桃李满天下,就说院中就有不少勤奋好学的贫寒学子,他们一个个受张易简道长恩惠。
只要程之元敢点头称是,那些学童就敢讨伐他。
程之元声音低了些,“我,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